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越是离谱的事情,越容易被网民当作笑料一带而过。
因为性格问题被网络暴力的Youtuber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吸血鬼——但她还是无法忘记她作为Youtuber的生活。就这样,一人和多个吸血鬼的喜剧故事开始了。
戏剧化理论下的模糊真实
即使在视频中莉布已经飞了起来,网民们依然不认为视频里的人物是真的吸血鬼。互联网和技术已经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造成了数字媒介环境下奇观日常化的审美疲劳。在网络空间里,“非现实”的内容早已充斥屏幕,人们见怪不怪。飞行、瞬移、血族设定——这些原本神秘莫测的超自然现象,早已成为流媒体内容的日常素材。在这种语境下,奇幻不过是一段内容消费单位。
观众自身对内容真实程度的判断,也受“数字媒介的演示性结构”所影响。Erving Goffman在其“戏剧理论”中指出,个体在不同社交场景中不断“扮演”角色、调适形象。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演示性,使得“看起来真实”与“实际上真实”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平台的结构告诉他们:这是一场表演。
呈现策略差异的广泛性
人们在线上往往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自我呈现策略。一方面,人们对线上社交平台的频繁接触,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线上平台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交渠道;也因为线上平台的匿名性、间接性满足了人们对于构建一个符合自己喜好的形象的需求。匿名性和间接性同时导致了人们会聚焦于线上平台的内容本身而非自己在线上平台的形象。这一规律在《深夜重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傲娇的吸血鬼大小姐实际上是萌系管人,就连莉布都在努力地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唯一一个完全一致的形象便是那位柏青哥爱好者。
内容优先与拒绝印象管理
用户与频道主之间并无真实交往,彼此的互动以视频为中介。观众仅仅关注视频内容本身而非人物。即使在线上园上真咲已经被网暴到无地自容,线下的粉丝依然尊敬他。所谓“黑红也是红”。只要话题性存在,争议也可以转化为流量与资本。在这样的媒介语境下,争议不再自动等于失败,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另类的成功。
在数字传播机制中,热度具有天然优先权,无论褒贬,其本质都是“可见性”的累积。这使得人物在被网络暴力包围的同时,反而强化了其在算法推荐中的曝光度,从而促使更多观众点击、观看、参与讨论,进入一个循环性的流量机制。而大多数网民对这一套“流量转化”逻辑已心知肚明,甚至积极参与其中。他们选择性地忽视创作者本人所遭遇的负面处境,只关注屏幕上呈现出的“内容单元”是否满足自己的观看期待。人物在他们眼中被内容化、标签化、娱乐化,逐渐脱离其现实语境。这也是为什么园上真咲即使在舆论场中失败,仍可获得线下支持的原因。